对人的评价标准
这篇文章讲的比较杂,主要涉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体系与人际交往的准则。
这篇文章讲的比较杂,主要涉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体系与人际交往的准则。
对个站的结构进行了一下调整,把jarrywang.de域名绑定在format展示的portfolio上(可能dsn还没更新好),加个blog的外链,blog目前直接使用github pages提供的网址 jarrywangcn.github.io,之后会考虑增加一个二级域名(blog.jarrywang.de 或者 jarrywang.de/blog)
今天某个朋友发了条消息”现在看到dairy就会想到cowspiracy最后的营养学家说 你是小牛吗 你不是小牛就不要喝牛给小牛产的为了让它们长到几百磅的液体!想想真的是有点恶心的,跟喝人奶没什么区别。”
今天和宣聊到家明還有小彭對感情的處理方式,感嘆到了一定階段,人的行為模式有了固定的pattern,而這又是受過往經歷影響很深,一旦固定了,很難改變(很難超越自己)。 剛學交易的那段時間,看錢穆,學他每天早上冥想,放空。 宣說人要內觀,受到某個刺激,要知道自己行為的緣起,對自己的決定有所洞察。 我怎樣成為了現在這樣的人,為什麼選擇了現在走的道路?這些問題我也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 第一想起的還是關於馬修,我之前的行為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我現在還在堅持,明明知道可能會有很多suffering,為什麼願意冒這個風險。想得很清楚,所以一點也不迷茫。
今天先去了小北,路邊看到很多中東、阿拉伯、伊斯蘭長相的人,還有黑人,之後去的越秀附近,還有洗村,都是外來人口/弱勢群體很多的地方,但最感到割裂的,是出園村地鐵站向紅磚場藝術園區走,是特別典型的外來人口聚集地,道路很破,小路上還有個標誌“紅專場 向前100米” 可能是怕來紅專場的人走在這樣的路上都不敢相信自己走的是正確的路。 進了園區,是我厭惡的裝腔作勢拍照的人,我喜歡美的東西,也喜歡設計,但真的很討厭那些裝逼的人,妝容很重,渾身油膩。 方媛說的對,對於少數民族/弱勢群體,我們不能完全用我們的價值觀去判斷,但也不能用文化相對主義說“他們過的也挺好的” 因為事實上 他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真空的環境 已經受到現代化漩渦的影響了。 布布姐說自己不太看沈重的東西,因為生活本身就已經很沈重了。她說的也有道理,但我會心裡有負擔,當我們沈浸在消費主義的蜜糖裡(咖啡店,書店,旅行,美好生活),世界上有些人正過著苦日子,而他們的受苦,並不是和我們毫無關係,在大的社會體系上,我們在剝削他們。
今天去了Lock chuck cafe,廣州目前還去過的幾家咖啡館,六運小區的Sigma還有來回,萬菱匯裡的OCE,很喜歡Sigma的門店設計理念,拿鐵也很好喝,但自從他們在店裡放了破壞風格的插畫,味道就變了。Sigma和Lock Chuck比較像,咖啡師和顧客互動很多,還能看得出社群的構建。LC是三家外國顧客最多的,可能是店員英語口語說得好,English-friendly,不知何東山口附近的住宅區居民構成有沒有關係,還有去LC是週一的下午,Sigma兩次都是週末。S一杯拿鐵24,LC一杯36,更喜歡前者,目標消費者可能就不一樣。 我對咖啡並沒有上癮,第一次接觸到咖啡店是星巴克,太難喝了,之前咖啡館在我的印象裡就是裝逼的,東西又不好喝,又死貴。 後來一方面是身邊的朋友喜歡喝咖啡的越來越多,再者是ig上看到很多相關的內容。現在流行的咖啡絕對不僅是飲品這麼簡單,目前能看到的就有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審美),社群構建(現實中的顧客,社交網絡的形象塑造),生活方式,世界居民(很多人去旅行是去找當地的咖啡店),空間的場域等。 現在流行的咖啡文化起源是歐洲,將之推向全球的應該是美國?城市西化(開放)的程度? 感興趣的是這些,清邁的咖啡館,茶山和咖啡樹的山,曼谷? 書讀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