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评价标准

这篇文章讲的比较杂,主要涉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体系与人际交往的准则。

五月底,我校120周年校庆,有挺多的庆祝活动,帝国大厦亮灯啊,时代广场大屏幕啊,纪念邮票首日封啊,集体婚礼啊,校友捐款啊,那段时间朋友圈差不多被这类消息刷屏。

今天网易的浪潮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很遗憾,贵校的百年校史是假的》 ,里面写了许多学校为了篡改和延长校史,冒认前身,把办学的日子说成建校的日子,或者是用过同样的校舍就是同一所学校了。

而就在最近举办120周年校庆,并在全世界亮起灯(也被称为让“全世界都跳起了广场舞”)的浙江大学,也将自己的前身追溯到了1897年创立的求是书院。这所学校在1912年奉命停止招生,当1914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时,求是书院便完全停办。

今天的浙江大学由成立于1927年的第三中山大学改名而来。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举办了成立13周年庆典,而到了1946年,浙大则将校庆改为49周年,将校史追到求是书院。而它与求是书院的联系,就是使用了当年的校舍。

img

1964年,浙江大学建校67周年科学报告会会场 / 浙江档案

我是通过豆瓣广播看到的这篇文章,看了下朋友圈(我微信联系人两百多位,不看他的朋友圈的有五十多位),只有一位高中校友,本科上外的人转发,评论说高中母校去年把校史从1902年改成1867年,我开玩笑留言“不敢在朋友圈转这篇文章,感觉怕被打”,对方回复“朋友圈除了未上榜的本野鸡毕业生,没有其他人转”。

然后我转发了,评论是“对学校的感情,应该和它年纪有多大没什么关系吧”,在我转发后的三个小时里,校友们只有一个学姐点赞,没有人留言。

校庆的活动我没参加(可能也不会参加)但看大家刷屏我也挺高兴的,我的大学生活,和学校联系并不能说是非紧密,大三搬出去住后像是单机游戏,去学校只是上课为了拿个学位。但通过学校的平台,我认识了一些人,收获了几份友谊,也有一些非常好的回忆。我没有拍集体毕业照,也没有参加毕业典礼,虽然不会常提,但偶尔也会用“我浙”这样的用词。我想我的挺多朋友和老师也对学校有很深的感情,甚至是比我深得多的感情。

我转发并不是为了和别人不一样。稍微年轻些的时候,我觉得对所有事都要宽容,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影响别人。现在,我觉得人拥有是非观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有的时候,你要站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去支持或反对。我认为,对观点的态度应该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面子。后者在我看来是不对的,我本来期望有校友能认真讨论一下,结果挺令我失望的。大家都装作我没看到。

后来又想了下,为什么大家都积极转发校庆活动,对打脸的文章就装没看到呢?答案好像很简单,给自己脸上增光的事当然比较积极,抹黑的事传播度越小越好。

但再想想,是作为个体的人与“学校”这个群体的关系,当我们说一个人是什么公司,什么学校,什么职称,都是在用群体性的标签来评价个体。而群体性的标签是和更大的话语体系绑定在一起的,比如你在国内说自己是清华北大的和你在南美说自己是清华北大的效果就不同(南美的华人群体另说…)

当某人主动表明自身是某群体时,通常是想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该群体联系起来。

坦白讲,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有个人跟我说自己是常青藤的或者环游过世界,不需要其他信息了,我就会觉得这个人很厉害,这些标签的权重足以让我忽视评价一个人的其他因素。

并不是说,现在我对人没有刻板印象,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人类的认知需要刻板印象和分类)。更确切的说法是,用了一种更为复杂的过滤器。也不是说,我认为一个人拍照好不好的评价标准就比一个人有没有钱的评价标准来的好/高尚。而是,我认为,年轻时对人的评价标准或多或少受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影响比较大。在逐渐认识自身,稳固三观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毕竟,欣赏什么样的人,与谁交往,与谁同行,返照自身。


一四年下半年和朋友讨论过人的评价体系 结论是无法用任何的客观标准(再复杂的变量在转换时都会发生有损 也并非所有的变量可以比较) 我当时选择了纯粹的主观判断“我欣赏不欣赏”

一六年十一月我的判断的标准是“够不够complicated”

complicated程度的度量分为好几部分

第一部分是知识范畴: a、广度 举例:一个会摄影的程序猿比一个程序猿complicated b、深度 举例:一个phd水平的数学系比本科水平的数学系更complicated

第二部分是人生经历: a、阶级流动 举例:一个经历了阶级爬升或下降的人 比 维持原生家庭阶级的人complicated b、物理迁移 举例:一个居住过不同城市的人比一直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的人complicated c、特殊的人生体验(经历过绝症、重大意外、战争体验等)

第三部分是目前无法归总的其他 比如说在某些特殊的价值判断、癖好等等…

complicated程度越高,我越好奇,越愿意接触

现在,我并不喜欢上一个评价标准,让我感觉与人交往只是为了从对方身上或许新信息、新体验的目的性。并且,也遇到了几位足够complicated但我评价并不高的人(摊手)不甩标签,换成甩经历,也挺没劲的。

还是变成“我欣赏不欣赏”吧(-。-; 但两年后,部分清晰了我欣赏的特质:柔软,必要时锐利,坦诚,赤子之心,具有成长性(越来越玄学了…

建博客的初衷是,练习把想法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今年将半,陆陆续续也写了几篇,意识到几个好处。

  1. 基于对自身的估计,对我而言,人生的精彩之处在于我想象不出十年后,五年后,三年后甚至一年后我的状态、想法是怎么样的。反过来说,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的我也很难回到当下的心境。(现在回想三四年前的事某种程度上我已经不能理解过去的我了)记录是一种存档,知晓足迹对我自身而言很重要。
  2. 大多领域的学习曲线都是增速由快变慢的,人的成长性也一样,有一些作家,多写几本书,就会发现是把同一句话翻来覆去地讲,同样的观点不停炒冷饭,需要一个标尺来对比是否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