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學畢加索,最常說到的是“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給大家看他11歲時畫的素描,15歲時畫的素描
Study for a Torso ,1892
First Communion,1896
長大後的畫
那時還不懂什麼藝術史,可能還信了最後要回到孩子的天真… 现在的我来看,毕加索做的就是抛去先前“经典体系“的审美,做出了自己的创新,如果再早几个世纪,也有可能去搞印象派,不过是印象派也搞过了,后面还搞过七七八八的,就全解构了吧,是不是孩子的天真都无妨。
Step 71说“美是有定式的。所有去日本旅游的人拍出来的都是小清新(要么是另一种变种的清新),不需要修图软件,大脑里内藏了滤镜。 ”(自己引用自己) 早上看到Timothy发的 东京日常 脑子里就是"哈!"
作为接受过摄影学院教育的Timothy不可能不知道如何拍出传统意义的好照片。時代的弔詭之處是無法避免地有做同樣事情的人,比如我知道彭可是朋友说我有个和你同样放飞自我”的学妹“… 所以我已经解构了快两年什么也没解构出来…
无法创新和突破的原因之一是无法接受“粗糙”的审美。 浪漫化是“改变”现实表现真实的能力,解决如何浪漫化就是在形成风格
為了危機感,整理下目前關注的國內新晋攝影師。(刘涛、张克纯此类已经立住山头的暂且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