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problems

Zoo is sad.

Step 71

Posted at — Jan 31, 2019

见过几次张君钢的作品,前几天samepaper发了组伊朗游记,顺手查了他的访谈。看到一篇10年的访谈,11年的访谈。 感想是:你以为你拍摄的是时代,到最后你不过是时代的切片,就你能拍出的东西,往往受限于时代的审美。(btw,我还是挺欣赏张君钢,大桥及附近的风景

最近观察到的艺术摄影的趋势是诗意和碎片化。快到千人一面的地步了。

微博上有几句讨论:

@芬尼根狂欢日: 毕赣这一代人,也就是我这一代人,一旦开始创作, 除了模仿各种图像以外真的很难做什么创新。不会。我们的作品难道是今天才变成各种大师的借鉴杂烩体吗?是一直以来就只会这样而已。能做到的这样的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因为我们就是活在图像世界里的一代人。文艺青年们看电影,就好像在图像世界里泛舟,看完了记住的除了影像还是影像,除了感觉还是感觉。哲学教育都是零,深度思考全不会。偶尔有些爱读书的,都擅长抽象思考,一旦落实于小说和戏剧,只会进行抽象表达,不会其他,所以我们拍的东西,都是抽象的人,没有具体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就算是县城的孩子,又有多少县城经验?就算大城市的孩子,又有多少城市经验?我们本就是经验上乏善可陈的一代人。我们长到三十岁,真的懂中国吗?不懂的。我们是活在大学城里的一代人。除了食堂、宿舍、咖啡厅、图书馆、城乡结合部的小旅馆、地铁和商场以外,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对空间能有什么想象?没有的。真悲哀,我们这一代人。 @黄小邪在纽约:这非中国年轻人独有问题,是世界各国创作者面临的困境:经验的匮乏、感知思想的贫困。全球化资本主义消费方式令大家经验趋同。我一直在想对抗的方式,其一是旅行,可远可近,保持充足好奇心,观察和倾听不同的人与文化。前辈有徒步走村串户的经历。不沉迷手机、游戏、自拍这些不创造第一首手新经验的东西。希望大家不要误解,观察、体验并不一定要高消费跨国旅行,整个世界只有自我的人去了外星球也一样视而不见,真正的创作者则能够敏感地注意到窗外的鸟、地铁上的陌生人、小区楼下的树叶、公园的狗、广场晨练的老人、背书包上学的孩子、远近的市声……每天,四季,都有新鲜的经验,特别地领会,灵动到创作中。 @小郑爱吃枣:创作者阶级趋同也是问题

我喜欢的东西是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比较关注的摄影师是李亚楠,在当下中国,想要表现历史性避不开政治性,但政治性语言和符号过于粗糙。

过度诗意化、碎片化的风格在我看来如同生活在玻璃暖房,是不是有人的生活就是如此,还是自我编织了玻璃暖房的谎言? 我没法去拍棚户区的东西,也没法去拍过于边缘的边缘群体的东西。除了极度的符号化,细节也编织真实,但如今大多数人的现代生活已经没有具体的生活经验了,总有一段挂在虚拟世界里。

去一个城市拍下典型的风景名胜,是自我羞辱。

美是有定式的。所有去日本旅游的人拍出来的都是小清新(要么是另一种变种的清新),不需要修图软件,大脑里内藏了滤镜。 审美的定式,思维的定式,如果社会身份对你而言是重要的,逐渐地,你穿什么衣服、住怎样的房子、吃怎样的东西、交怎样的朋友都会被无形的东西限制住。如果你做了不符合社会身份的事,你就会感到逾矩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