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没想到今年能在音乐上说些什么。
19年4月倒是整理过《音乐兴趣转向》 里面提到16开始听歌量暴跌,从原来的每年平均150张到16-18每年平均50张。也曾想过可能的原因,猜测可能是情绪上的开关关上了,很难或者说不想沉溺于从前音乐会带来的陷入感,毕竟年轻时是听don’t look back in anger会哭的。
拿书籍、图像、音乐三者比较,大多数书籍是自带reference的,即使不像学术专著一样有专门的列表,也会在文本中出现与其他文本有关的链接。一个有略微探索精神的人是比较容易的就可以在不同的书籍、作家里跳来跳去。
图像中自带的reference也比较少,但可以快速浏览,有大概的印象,摄影的历史较短,主要流派的脉络都比较清晰,经典作品并没有那么多。我大多数的自我教育都依靠书店里的摄影和画集专区。
音乐,如果考虑到现代电子乐的各种采样,reference可能是三者间最多的。但书籍的reference是你不知道它告诉你,音乐的reference你要先了解它refer的对象,还要在后继的歌曲中辨别出可能结果改变的版本。
如果让我现在总结,为什么听砖量暴跌,我会觉得是在那个阶段,我不知道该听什么了。找书靠书之间的reference,豆瓣还有多年来积累的书友,就算我不订阅任何书讯,每年增加的想读都远远超过能消耗的数量。摄影,知道自己在某个停滞的地方,每年花点时间关注追踪的摄影师或者摄影奖项就可以了。
音乐,中学时用songtaste,后来用虾米、豆瓣、网易云。16年那个阶段是,我不管用虾米和网易的算法推荐,还是豆瓣音乐”你可能喜欢的唱片“,找到的专辑往往都不对味,连着听了几张三星的专辑就不想找下去了。这个问题部分归罪于我的别扭,既不喜欢看摄影批评,也不喜欢看乐评,而上面说的音乐的特征必定是需要非音乐的媒介起链接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没有人可以交流。近几年书友倒是越来越多,自感在书友中也挣到了一些credit。高中时代还有一两个同学可以分享最近听到喜欢的专辑,大一时遇到个学姐说喜欢Suede就可以当朋友了,但自音乐品味越来越杂越来越偏后,就没有听友了。
我也忘了今年为什么突然想认真听爵士了。以前应该也有尝试过认真听古典和爵士,但失败了。可能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我选中了村上的《爵士乐群英谱》(因为这是微信读书上唯一有资源的爵士乐相关书籍…)我的读法是,不看内容,只看名字和唱片名…每天选定一个乐手的专辑(可以是村上推荐的,也可以豆瓣上评价人数较多较高的),如果喜欢,再听该乐手更多的专辑,增加印象。在听歌过程中,查询下专辑乐器的配置、乐手名字、年代、风格。目前大致了解了几大传统爵士风格:Big Band, Swing, Bebop, Hardbop, Cool Jazz。偶尔和某友邻交流(感谢友邻!),跳到后面听了些Jazz Hiphop, Smooth, Funk 也很喜欢。
明年的计划就是往后往Postbop, Avant-garde, Free, Fusion, smooth, funk听。我应该会蛮喜欢Fusion和Funk。如果有能力的话,能学习些乐理知识是最好的了quq
必须承认,村上的品味还是不错的。
列一下书中喜欢的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