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0.12.29日, 今年至今读了111本书, 其中24本是漫画, 12本小说, 今年读书是最没有系统性的, 除了年初读了几本疫情相关的书, 都是看到啥感兴趣就读啥.
先来说今年第一次读到且喜爱的新作家:
《佩德罗·巴拉莫》《燃烧的原野》胡安·鲁尔福
更喜欢《佩德罗·巴拉莫》, 带给我的冲击相当于福克纳的《我在弥留之际》, 最喜欢的点是对话人物的转换 (超越福克纳的地方) 有种莫比乌斯环的感觉, 福克纳、略萨的对话人物还是比较容易辨别和直线结构的, 鲁尔福有种反复螺旋的结构. 读到后面拼起来之后会感觉前面的信息还有些留在脑子里. 《燃烧的原野》更多是地域气质…
《青春》《耻》 库切
买了库切的10年后终于读了库切,《青春》是中二失意文艺青年心灵鸡汤, 但朋友说“库切31岁就在异国工作了5年,还读了博士,当了教授”! 其实库切的书读起来不是快感, 很多时候甚至很不舒服. 《耻》读体验比较矛盾 前半部分看卢里就典型中年自恋狂男性 借用前妻的话“你以为一个年轻姑娘同这把年纪的人上床会有什么快感?你以为她会看着你那样会有什么样的好感” 现实世界里太多了… 后面又为他面对女儿遭遇的事以及女儿的决定郁闷. 但这种复杂又矛盾又真实的处境被库切写出来了啊!
《超越极限》《羅蘋計畫》《第三时效》 横山秀夫
今年最喜欢的 推理作家.《第三时效》是短篇小说集, 侦探是警察, 略微有种陈浩基的感觉. 《超越极限》比起推理小说, 更是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纪实文学. 主人公是一位地方报纸编辑部的中层编辑, 事件是当时本地发生了520人死亡的灾难, 在报道的过程中暴露出报社各种利益斗争(广告刊登 灾难组和其他内容编辑的竞争 外部的政治因素(日本有选举), 还有本人的家庭问题(经济 子女关系 上一辈的问题), 很多内容会让我联想到此次的疫情报道, 另外书中涉及登山的内容加上漫画《神之山岭》, 日本的登山文化还挺浓厚的.
《离岸》《蓝花》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离岸》有种奇妙的混沌感… pivot一直在变的感觉 就可能某种程度算群像小说 但群像小说可能是视角更高看整体 《离岸》这本有点换人物镜头一下子切的很近 有点想到《地球之夜》结尾觉得莫里斯自杀而不是爱德华跑来跟莫里斯喝酒两个人都遇难……更好. 《蓝花》很有特点, 但不对我的口味.
《龙》村上紀香
目前读到第16卷, 是以上世纪中日战争满洲国为背景的历史漫画, 主角是学习武术(主要是剑道)的中日混血, 想更多了解满洲国的历史.
《你的夏天还好吗?》 金爱烂
第一个记住的韩国作家… 上一次看到这种笔力的短篇是门罗,但两者的出戏感也相近,第一人称视角,时常涌起“这种背景的角色有如此的感知力吗?” 每篇后面的社会议题:从拆迁到洪灾到劳动保障到传销,处理的都不错. 最喜欢“那里是夜,这里有歌” “角质层” “虫子”
-《解说疾病的人》 裘帕·拉希莉
每篇都与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有关,但的确是写得好的对“故国”的哀愁,混杂了日常生活的困境。 Spoiler alert 《停电时分》里丈夫发现和流产的妻子愈发疏离 停电期间妻子跟他玩“每天说一件没告诉对方的事” 以为是两人和好的前兆 没想到妻子是为了几天后说出“我要搬出去了 已经付了房租” 《解说疾病的人》里导游幻想和美国来的印度裔主妇的浪漫关系 没想到对方是为了吐露自己出轨的秘密虽是女性作者 似乎更喜欢拿男性做第一视角 讲印度分裂的《柏哲达先生来搭伙》视角是孩子,父母还有柏哲达都是来自孟加拉地区的印度人,当冲突爆发时,三人即使离开故土,但依旧关心着动态。“那段时间里,他们三个大人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同吃一顿饭,同一个身体,同一种沉默,同一种忧虑” 像一二月许多中国人。但不确定会不会再去读这个作者的书…
《帝国游戏》罗贝托·波拉尼奥
飞机上读的… 当时没有写书评, 有些忘记了. 之前尝试过读波拉尼奥, 每本都读不下去…- - 这本早年的小说还是比较好读. 虽然是智利作者, 但主角都是德国人, 地点是西班牙旅游小镇. (联想到《象棋的故事》, 德国人是不是很喜欢棋类游戏) 最神秘和有吸引力的人物当然是克疤多. 迷幻眩晕的氛围塑造的挺好的…
还有几本值得推荐的书:
《逃避统治的艺术 : 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詹姆士·斯科特
对云南游启发最大的一本书. 本书里的区域更广泛, 大致是中国和缅甸、泰国、老挝、越南边界. 祛除了所谓高贵的野蛮人的迷思,野蛮人或许并非是和文明社会截然不同的物种,而是在前现代社会中,由于国家代表着强制的税收和劳役,选择了迁徙到高地,没有文字,用口述历史来灵活地改变民族认同,更平等的社会阶层。据说云南边境前几年还有那些选择住在山里没有身份证的山民。现在许多从发达国家到东南亚或边缘国家住的嬉皮,也是行使同样逃避“现代资本主义和国家制度”统治的艺术啊。(以前只从汇率价格、收入差异、签证易得性考虑这个问题)E.J.Hobsbawm“你甚至可以说那些具有强烈和持久部落族群观念的人不仅仅是抗拒现代国家强加的统治,不管是民族国家还是其他形式,而且针对任何国家。”国境线是现代才有的事物,以前边境是模糊的,存在许多国家统治外的生活。各地的文化多有意思啊, 不需要放在国家的框架理解.
《我的探险生涯》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的这两本游记都很有意思. 从他在瑞典读书写到中亚再到多次到中国, 发现罗布泊, 去西藏. 中文wiki里有兩則比較有意思的信息「在获得博士学位,学习了多种语言和方言以及两次穿过伊朗的旅程之后,他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继续学习以通晓地理学研究方法。结果,后来他不得不将他的探险收获交给其他科学家进行评估」和「赫定深爱着一名叫米莉的女子。长期的单相思让他终身未婚,因而无嗣。」(雲南那個洛克也終身未婚⋯⋯)
《说吧,叙利亚》 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婆的游记, 非常有趣, 跟随第二任丈夫考古学家在叙利亚考古挖掘, 轻松读物, 阿加莎一惯的幽默. 写了阿拉伯人、库尔德人、阿美尼亚人,看完觉得库尔德人好有意思. 当时考古队和叙利亚政府是这么划分文物的, 英方考古学家把文物分为两堆, 让叙利亚官员选喜欢哪堆, 所以要分的比较平衡. XD
《Dreams of Leaving and Remaining》
英国退欧前以四个城市为代表英国的渔业、农业、医疗以及工业。读本书之前,对英国脱欧的理解的确浮在受教育水平高的精英拥抱全球化,教育水平低的英国“红脖”(不知道对应的英国词是啥)反对全球化。全书最有意思的是农业,英国农民/农场主很大一部分收入是靠补贴的,不补贴的话每年的收成养不活自己。就很容易会觉得这种补贴政策是不好的,不如去海外进口更便宜的粮食。近代农业技术发展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但农业的发展是以自然景观的破坏为代价,环境保护主义者反对农民对土地的开垦,补贴 not for farming, but for not farming,补贴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管理农场。比如说你两块田中间要隔多少距离,给花花草草和昆虫留下空间,农场里要养多少只云雀,如果没有达成就不能收到占补贴很大比例的“管理”补贴。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 一个组织学研究》 周雪光
因为疫情中各种乱象读的, 主要理论框架: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还有引入韦伯的官僚制度和合法性,我国的合法性要求征集,而不是法理性的(与中央权力至高无上相违背) 两个维系机制——官僚体制和一统观念制度(所谓的政治教化的礼仪化)以及为了适应一统和有效治理矛盾产生的运动型治理机制。
《扬州园林》 陈从周
如果有兴趣去扬州玩必读! 我是旅游前临时抱佛脚读的… 了解到扬州园林最大的特点是利用高低起伏变化扩展空间(本身地方小) 推荐何园、逸圃的、瘦西湖和小盘谷.
《鼠疫斗士 : 伍连德自述(上)》
讲述马来西亚华侨伍连德控制住二十世纪初东北鼠疫的故事.
《天生有罪 : 特雷弗·诺亚的变色人生》 特雷弗·诺亚
很有趣的一本自传, 很好读. 如果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感兴趣, 有色人种带来带来不同的视角. 之前读过的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奇写的黑人身份认同, 南非有色人种的文化建构更为复杂.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comments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