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集中在近一年)茶叶相关的书读的较多,可分为三类:
第一是茶叶作为植物和茶叶技术作为工艺的物质层面:如种植环境、茶树栽培、茶叶品种、制作工艺、茶具、泡茶手法等等。
第二是与茶相关的社会文化: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国内天南地北的茶馆、台湾的茶艺师以及此中衍生出的社交规范、审美偏好、公共空间。
第三是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交易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深入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经济和政治文化事件。
这是个人理解的框架,如果以后对咖啡或者其他相似食物感兴趣估计也是这样。
第一类我读的少,也没遇到特别好的,书店里“生活方式”书架上茶相关的书十本九本装逼的。更多是在生活中多尝试不同工艺、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的茶叶。国内的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安徽福建云南四川。印度大吉岭,斯里兰卡锡兰,南非博士茶,香港鸳鸯奶茶。
第二类唯一感兴趣的是公共空间,探访了成都和重庆的几个老式茶馆,但没遇到有融入当代生活的案例。另一种饮品咖啡倒已经发展出相当规模的社群文化,我最喜欢的当然是社区店啦 > <
讨论这类公共空间的学术书只找到Ray Oldenburg的《The great good place》,里面讨论了法国的咖啡店,书店,酒吧,理发店作为区别于第一空间(家庭)、第二空间(工作地点)的第三空间在社区关系的构建中发挥的作用。(想起来mark这本书是17年去越南玩看到他们那边社区咖啡馆挺有意思,在国内受朋友影响窜了些馆子……结果后来都在喝茶😂)
第三类零零散散的,自己的阅读路径出于偶然,主要由英国植物学家Robert Fortune串起。一七年年中开始读Sarah Rose的《From all the tea in China》(中译名《茶叶大盗》)讲述Fortune多次来华移植茶树到印度地区。
跟着Fortune又读了他在安徽和武夷地区的游记《两访中国茶乡》,该书开篇是坐船到香港,里面提到的香港植物园,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即使看似非常自然的植物传播,背后是国家力量。然后去读了《清代英国在华的博物学家》,当时在广东参观了佛山清晖园。
更一条线是出于对成都和城市研究的兴趣读了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也是这本书使我在选择宜居重庆或成都的摇摆中选择了后者。这本加上王笛的《跨出封闭的世界》、《街头文化》还有早几年读的王明珂的写川西北羌藏地区的《羌在汉藏之间》形成了我对长江上游地区的基本理解。
依旧是长江中上游地区,读了王笛老师罗威廉的两本《汉口》,《汉口》中很大篇幅写汉口作为长江中上游的转口贸易城市,茶叶在其中的地位。(现在四川和湖南茶叶在全国没什么名声…)。顺便读了曾小萍所著写四川自贡地区近代制盐业发展的《自贡商人》。
反正是出于兴趣的瞎读,目前最喜欢喝武夷岩茶、凤凰单丛、云南红茶,明年希望能遇到写西部、西北茶叶贸易,再抽空去下武夷山、凤凰山!
读过的几本通史都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