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写不写日记?

img

第一次读村上应该是10年读的《海边的卡夫卡》,11年读了《挪威的森林》,这边印象很深刻,特别是渡边度过的孤独的周末,还读了《寻羊冒险记》,当时当奇幻小说看的。13年读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是第一本村上的随笔集,喜欢跑步,所以也很喜欢。16年读了《1q84》,喜欢青豆那条线,但最后的结局不是很满意,15年读了《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当时没有想到第二年会被胡绝交,朋友的否定导致自我的怀疑。村上的小说有一种氛围很吸引我,可剧情每到后半部,总有一种强硬的感觉,但为了那种氛围,也读了不少本。但直到《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才了解到:村上并不长居在日本,居住和创作都经常在海外,《挪威的森林》是在欧洲写的,《海边的卡夫卡》是在夏威夷写的;除了写小说,他还写随笔,写游记(一本也未读过),做翻译(从来不知道);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作品被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还是在五十多个国家发行?),豆瓣Haruki Murakami的作品条目足足有489条;村上主动推动了自己作品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发行,他对“日本作家”的自我认同。

书中,村上谈了关于原创性的看法,三个基本条件:

一、拥有与其他表现者迥然相异、独具特色的风格(或是曲调,或是文体,或是手法,或是色彩),必须让人看上一眼(艇上一下),就能立刻明白是他的作品

二、必须凭借一己之力怼自身风格更新换代。风格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要拥有这种自发的、内在的自我革新力。

三、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必须随着时间流逝化为标准,必须吸纳到人们的精神中,成为价值判断基准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后来者丰富的引用源泉。

当然讲的最多的是如何创作“我投入漫长的岁月,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固有体系,让这种写作方式成为可能,并以自己的方式谨小慎微地进行整备,郑重其事地维持至今。为它拭去污垢、注入机油,努力不让它生出一点锈斑。身为一个作家,这件事尽管微不足道,却让我有一种类似自豪的心情。对我来说、与其谈论一部部作品的成绩与评价,不如来谈谈这种整体的体系,这样更令人愉快,并且也值得具体谈论。”

之前读过一本小书《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内容是161个创作者的日常工作习惯。里面关于村上的一章写到:

“When he is writing a novel, Murakami wakes at 4:00 A.M. and works for five to six hours straight. In the afternoons he runs or swims (or does both), run errands, reads, and listens to music; bedtime is 9:00. ‘I keep to this routine every day without variation,’ he told The Paris Review in 2004. ’The repetition itself becomes the important thing; it’s a form of mesmerism. I mesmerize myself to reach a deeper state of mind.’

He soon resolved to change his habits completely, moving with his wife to a rural area, quitting smoking, drinking less, and eating a diet of mostly vegetables and fish. He also started running daily, a habit he has kept up for more than a quarter century.”

阅读时,我想到了《奇特的一生》写的柳比歇夫,他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七二年他去世的那一天,一丝不苟地用时间统计法记下他的时间支出。

这种时间统计法的记录是这样的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 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 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 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 扬诺夫斯克真 报》——10分; 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 波尔故事》——1 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 时20分。”

最近读的《鲁迅日记》是这样的

“十日晴。上午往大陆大学讲演〔2〕。午真吾来。

十一日星期。昙。下午玉堂来。梓生来。晚内山完造招饮于川久料理店,同席长谷川如是闲、郁达夫。

十二日雨。晚得陈翔冰信。得小峰信并期刊三种。夜林和清来。

十三日昙。无事。”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鲁迅和柳比歇夫的日记要这么写,我认为相比于日记,更应该称作日志。柳比歇夫,鲁迅(包括村上)都明白自己要进行的是长期的工作,观察比较长期工作状态,就需要固定的标准。

柳比歇夫记录了自己做各项工作的时间(写作、研究、例行工作、非科研型的活动、娱乐、阅读、交通、交际)。鲁迅日记的内容主要是书(买书,别人送书,送别人书)、 人际交往(别人来拜访,自己拜访别人,通信,赠礼)、社会活动(会议、聚餐)、金钱(工资,兼职收入,借款)、天气、清洁(理发,濯足)。

“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的道路。”

回到村上春树,他很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为了保持最佳的状态来进行小说创作。

“然后说到写小说这项工作,我却能一天连续五个小时坐在书桌前,始终保持一颗强韧的心。这种心灵的强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获得的东西。我通过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才掌握了它。进一步说,只要有心去做,即便不说是“轻而易举”,至少谁都能通过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当然,说到这种强人,它就像身体的强韧一样,不是要同他人较量竞争,而是为了让此时此刻的自己保持最佳状态。”

好奇村上春树写不写日记?


村上春樹圖文介紹自家書房

img

img

img

img

img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