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朋友问我“为什么你总是拍老街?” 这个问题之前也思考过,但从未转化成文字严密精确地表达出来。
1.国内大陆范围内,只要是所谓“现代化进程”后建设的,甚至说本来是老街之后被“现代化”改造了一定程度的街道,设计的都太丑了,审美忍不了。这里提到的设计包括公共设施(交通指示、电线杆)、建筑(住宅楼、办公楼)、店铺(厨柜和招牌)。
举几个例子(请不要吐槽当年的审美么么哒)
杭州,2014
2.一个人创作,总归是想表达什么。摄影是一种表达方式,细分来看有拍摄的事物、手段、处理方式等等等等。我也拍过建筑,拍过极简风格的,还拍过妹子(私房呢!)。但从感性来说,拍摄老街足够和最能我表达我想表达的(主要是nostalgia吧?)
反身自观,我不同于从新闻纪实路子走来的,强调矛盾和冲突性。也不同于我周围接触的大多同龄摄影师,拍肖像、建筑、咖啡店(虽然这些我也喜欢)。前者是因为我不喜欢新闻纪实去强调苦难和太过于主观的引导别人关注我所关注的。后者是,人应当克服周围环境的局限,去看不一样的真实。
3.很多现在看来是老街老屋的事物,在另一个时间点看,却是非常新的,也非常不传统。
比如说上个月去上海拍的隆昌公寓 “隆昌公寓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据说是英国人设计的,初名葛兰路巡捕房,为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办公地点,在公寓内有两座电梯,这在当时的中国大概也是寥寥无几。这里也曾经是上海乃至中国首先使用煤气和自来水的住处。”(来源:百度百科)
白林寺“上世纪20年代初,日本人在杨树浦开设了许多纺织厂,其中就有大康纱厂(后国棉十二厂),规模最大。白林寺就是日本大康纱厂于当时建造的高级职员宿舍,完全的日式建筑规模之高,规模之大是杨浦区众多的日本纺织厂职员宿舍之最”(来源:百度百科)
而我们现在常常视为老上海的“石库门”,兴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当时中西合璧新建筑的代表。弄堂更是中国被动开放国门设立租界后的产物。
再往前看,泉州的开元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然而佛教也并非是中国本土事物。(泉州的建筑还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懂得不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 就不说了(捂脸))
我认识很多朋友拍现当代建筑,高楼大厦(一批爬楼党),我喜欢好的现当代建筑,也喜欢他们的摄影作品,这些建筑会越来越多,摄影作品也会越来越多。而老街老屋老建筑会越来越少,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些注定会消逝的事物上,是我自己的选择。
4.以上三个点都是拍了挺多照片后回过去想,有多少是真实的,多少是过度阐释的,无法分辨。
一件事,喜欢就去做,是最单纯的理由吧。